無錫,蘇州
說實話,這次實習絕對算得上是旅游。老師給我們請了導游,坐了游船,甚至他自己同男生湊成一堆,一起打牌。怎么看都是打了個“實習”的幌子。便宜了我們,至少不用像大一時為了幾張鋼筆速寫趕不上吃飯了。一百多頭人,加上些拖家帶口的,每次我們專業出去實習陣容總是很強大的,走在路上特別招搖。一路上心里想著算是畢業旅行吧,最后一次了。于是走到哪里都安心地接受別人驚訝,探究或者是羨慕的眼光。 走了很多地方,無錫的影視城,蘇州的園林,都看遍了。很多景和人都分不清哪時哪地,混淆在一起。用“走馬觀花”形容可能太對不起這十天很干凈的快樂,不過也的確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 先到的是無錫。 寄暢園,和在蘇州見到的園林大同小異,走了這么多,幾乎把所有的園林都當成一個樣子瞧,還真有點對不起學了那么久的什么中外園林史。唯一印象深刻的是,某個偏僻的閣樓上的“隔紅塵”三個字。黯淡的字和破舊的門廊印襯著,顯得格外遙遠。我們猜測著,那也許是以前尼姑們住的地方吧,光聽著名字就有些與世隔絕的味道。猶豫了片刻,還是進去看了,隔得了紅塵隔不了心,哈哈… 三國城, 水滸城,都是為了拍影視建造的,雖然處處彌漫著匠氣,但是大家在那里都特別興奮,也許是初到的新鮮,也許是因為各種精彩的表演。都爭相拍照,合影,不亦樂乎。在無錫的印象僅限于此,還有某名奇妙的開心。 蘇州,去的無非是大大小小的園子。園林發展到及至就出現了 拙政園,走進 拙政園還沒幾步你就驚呆了!單不說風景如何,就腳下那鋪路石就足以令你張大嘴巴合不攏了。邁開步去,一步一個圖案,步步不同!那細碎的石子要鋪滿整座園林,花費的是怎樣的心血!難以想象!蘇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竹子在園林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當你進門一眼瞥見左側那片竹林時,就可以眉開眼笑了。柔美之物沒有竹子的點綴,就只柔而不美。關于拙政園的故事已記不清了,大抵講這是明代一個頗具爭議的"清官"的私家園林,且不管他清不清吧!徜徉在這醉心的田園里,還有什么值得爭辯的呢? 2500年前的 虎丘是蘇州城的旅游標志。春秋時吳王夫差常攜西施于此游玩賞月, 虎丘自古多盛會,江南許多才子都曾在此吟風弄月、集會耍樂。2000年的步履將條條石階磨得光滑圓潤,反射出雪亮的光。山勢高處,蒼翠掩映的那座斜塔簡直可和比薩斜塔一較高下,從側面看去高聳的塔身搖搖欲墜,揪緊了人心。如果伽利略當初不在比薩而是在蘇州做他著名的自由落體實驗,怕是它的名聲早已超過前者了吧。只是現在都已屹立了多年,不知誰先倒掉呢。 歷史上一種普遍現象:某處平淡無奇之地因踏過某人足跡而名揚天下,成了人潮涌動的景點, 寒山寺就是這樣,之所以會去也是因了那首耳熟能詳的詩。從 留園過去,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我們四個人憑著信念才找到那里。這處小寺廟的原跡不知還找不找的到,但原來城外的荒郊現在早已劃進市區并成了著名旅游勝地。也不知是張繼的詩流傳了它的名,還是它光耀了張繼的詩。如果來此只為逛廟,那你可大失所望了,不出十分鐘小寺廟就逛個遍。擁擠的院內香火繚繞,很多都是新建筑,惟有那口大鐘余音裊繞,敲不盡的歷史沉浮。來此應該尋找一種意境--"姑蘇城外 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那種于靜處聽鐘聲的頓覺。也不用管 楓橋在還是不在,盡可泛一葉扁舟在一座叫" 楓橋"的橋下夢回唐朝。 (原創\HW)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網友咨詢: 是
我的聯系方式:
是否已聘請導游: 是
對導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詢問跟團價格: 否
相關圖片:
版權說明:
本文章版權仍屬原作者或已經支付稿酬的合作媒體所有,如傳統媒體需要轉載發表,請直接與相關版權持有人聯系。本文章由網友提交或轉載,頁面刊出的作者與原作者的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將作品在本欄目刊出,或發現有與原作不一致的偏誤,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將您的版權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給予其他的處理。非常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