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期間,特意潛游至蘇州東山,休整兩天,希望過一個慢生活的運動。事實上,到處都是游客,特別是上海人,他們是推動旅游事業創造假日經濟的首要功臣。
幾年前,曾經到過木瀆、東山、西山,在木瀆石家飯店品嘗了具有特色的鲃肺湯,在太湖度假村度過了悠閑的夜晚。次日,就馬不停蹄地坐車巡游,印象深刻的就是東山雕花樓。
喜愛古鎮,又想到湖邊,于是想到了東山陸巷。
從蘇州到東山,途經木瀆古鎮,經過明清街,沿著香溪山塘街,走過永安橋、西施橋、虹橋、邾巷橋,由西至東,先后游覽嚴家花園、明月寺、虹飲山房、古松園、榜眼府第。
嚴家花園,又名羨園,是古鎮最大的私家園林,臺灣“總統”嚴家淦故居。從門庭進入,二進為接待賓客的怡賓廳,三進為尚賢堂,四進為主樓明是樓。西側花園依次為春景園、夏景園、秋景園,東側花園為冬景園、大池塘。四季園中,各色園景,由季節鮮明的花木,如春天古玉蘭、盛夏的荷花、秋日的桂花,冷冬的梅花,與樓閣、亭軒、假山、太湖石、水景組合成一幅幅美麗的拼圖。
虹飲山房是乾隆南巡的行宮,布局極具特色。從門廳進入,二進是舞彩堂,是觀看大戲的主席臺。前方一個大天井,迎面是一個大戲臺——春暉樓,臺上還正演著蘇州地方戲曲,兩廂樓閣成了大看臺?梢韵胂螽斈,大家庭祝壽喜慶,邀請戲臺班子演出的盛況。西側秀野園,以羨魚池為中心,四周伴有野人舟、竹嘯亭、蕉綠軒、秀墅竹堂、桐桂山房、樂饑齋、歸耕課讀廬等亭臺樓閣,其中部分樓堂辟為圣旨館、宮廷用品館、科舉制度館;東側為沈壽故居小隱園,分別由沈壽紀念館、小隱齋、書房及一泓池水組成,前面二進建筑分別陳列為龍椅與滿漢全席。
相比而言,古松園成為一個微型園林,進入精致的門樓,就是古松堂,第三進為鳳凰樓。東側及后側花園才是主景區,狹長的水池,由兩層曲廊、假山疊石相繞,兩棵久遠的羅漢松、銀杏樹成為真正的主角。
榜眼府第是清代著名維新派學者馮桂芬故居。其格局更為簡單,二進為顯志堂,三進為芙蓉樓;西側是書房——校邠廬,其后為懷鉛提槧;后花園為荷花池,池前為邀月招云榭,亭柱上有一幅好對聯:“閑吟風月生奇想 坐對荷花會化機”,不僅表達了亭園主人的思想,也反映了敝人的本意,難怪亭榭上坐著的人都久久不愿起身。
玩轉了府第,再走走南街、中市街、下塘街。接著,乘車到達東山鎮,再至陸巷,住進了水鄉農家樂。
陸巷古村,僅僅是街面商店住宅的燈光,路燈全部成為聾子的擺設。通過古街牌坊,看見小店還在出售自制的鹵味,趕緊購買一點,到旁邊的古街探花酒樓,炒一盤嫩菱炒香藕,叫上一瓶啤酒,慢悠悠地喝了半個時辰。吃飽喝足,出來一瞧,街面上更加黑暗,原先的幾家店鋪又關門了。
幸好,八月十六的圓月高掛在蔚藍的天空,將寒山港照得透亮。在寒谷渡亭子中,一個人呆呆地坐著,似乎離開了人間。舊的東西多了向往新的,新的東西多了懷念舊的;人少的地方喜歡熱鬧,人多的地方卻喜愛冷寂;漫長的歲月往往使人焦慮,緊張的時刻卻盼著寬松。偶爾的調節可以起到平衡作用,慢節奏的悠閑生活成為現代人的喜愛,不妨使自己變得輕松起來。關掉手機,閉上雙目,忘卻一切,任憑思想在腦海中飛馳……
第二天,清晨六點起來,還是走到了古街牌坊處,這才看清楚“紫石街”的巷牌,小街南北兩座牌坊,分別為“會元”、“解元”,弄中東側古街探花酒樓旁邊的牌坊為“大學士探花”。會元牌坊前,左手是懷古堂,右手是小街的農貿市場,還有一口“玉帶泉”古井。圓月還高高地掛在西天之上,“噥”、“噥”的吳語聲聲入耳,真是人聲鼎沸,熱鬧非凡。會元與解元牌坊之間的小街上,賣早點的商鋪已經擠滿了游客,蘇州糕點、包子、素面深受喜愛。
再慢慢的轉到寒山港,農家浣紗女已經在河埠頭洗衣服,一邊用棒錘敲打著衣服,另一邊說說笑笑談論家常。拍了幾張照片,就沿著山道走上寒谷仙境。在山頂公園,東側山頭的太陽已經升起,照亮了大地,月亮隱沒在藍天之中;西側太湖島嶼清晰可見,幾只小船在湖中搖蕩;山坡是大片桔林,樹枝掛滿了青桔,再過幾天,桔子熟了,會變成黃色、紅色。周迅主演的電視劇《桔子紅了》就是東山拍攝的。
從寒谷公園下山,再轉至古村,從容地游逛紫石街、姜家巷、韓家巷、文寧巷、康莊巷,觀賞懷德堂、懷古堂(粒園)、惠和堂、粹和堂、寶儉堂(葉夢得故居),但是會老堂并不對外開放,遂高堂已經腐朽。昨天的游客已經散去今日的游客還沒有到達,街面已經打掃干凈,店主老板娘在小街上聊空天,幾位老人坐在光滑的大青石上閑談,兩位乖巧的女孩子在嬉玩,古村恢復了幾分清靜的本色。
九點多,我乘坐環島公交車到達附近的楊灣古村,首站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軒轅宮,由于正殿正在整修,因此匆匆而過。但是,前殿內展出的一座陰亭石刻卻十分精致,其中蘊藏著一段令人悲痛哀絕的愛情故事。走了一站路,到達明善堂,參觀了前面兩進建筑,后面的建筑還沒有修整無法入內。通過與售票人交談,我才知道,大門腳下的青磚小道是先前的環山“公路”,從東山半島的盡頭楊灣村,不僅可以走到陸巷古村,而且可以一直走到東山鎮上。但是,僅僅楊灣村這一段古道保存較好,沿途還有許多古舊民宅,這就是所謂的“揚彎一條街”。于是,我沿著這條彎彎曲曲地青磚小道,向楊灣古村走去,沿途不僅有老宅、古巷,還有小廟。經過一里路,到達了古村十字街頭,同樣有一個小小的農貿市場。古村已經落伍,商店都搬遷至新的大馬路旁,汽車在這里大轉彎。
我搭上汽車來到紫金庵路口,又冒著炎陽經過一公里暴走,到達唐代古廟紫金庵。紫金庵珍貴之處在于羅漢殿,這是非常難得的江南名寺:大殿左右廂的十六羅漢彩色泥塑,相傳為南宋民間高手雷潮夫婦創作,最傳神的是面容姣美被稱為“唐僧”的沉思羅漢;正面的三尊菩薩雕刻也非常精美,特別是中間釋迦牟尼的眼神,無論你站在什么位置,她都始終關注著你;大殿后面的觀世音菩薩及眾神將栩栩如生,而觀世音菩薩頭頂上的華蓋亦為一絕;十六羅漢后側的八尊羅漢是明代高手雕塑;兩側羅漢上方的眾神菩薩天兵天將,各具風采,其中一尊菩薩手托的經蓋稱為精品。整個大殿,佛祖的“慧眼”、觀音的“華蓋”、菩薩的“經蓋”被稱為殿內三寶。
西側晴川軒一幅“寒山問拾得”壁畫刻畫了一種甚高的境界與良好的心態。寒山問拾得:世間有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直為先賢至理感嘆再三,自愧難得。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生如夢,焉知福禍,何苦計較多少!
在聽松堂茶室,先品嘗庵中唯一的素油面,十元一碗,面中有香菇、木耳、青菜、豆腐干絲、油面筋五樣澆頭,非!奥湮浮。東山是一個物產極為豐盛的地方,不僅有太湖魚蝦、湖蟹等大量水產,還有枇杷、楊梅、板栗、白果(銀杏)四大名產,而最負盛名的則是碧螺春茶。紫金庵正處于產茶聞名的碧螺村,因此一定要泡上一杯碧螺春,再點上一包白果。
端上碧螺春,發現與西湖龍井不同,綠茶顯得有點渾沌,仔細察看似乎是絨毛漂浮在其中。事實上,這正是碧螺春的特色,這些絨毛是依附在茶葉之中的纖維物,起到了生津潤喉的作用。而白果產于古老的銀杏樹,炒熱之后更好吃,因此需要經過微波爐烘熱,噴噴香軟軟地,作為茶食,看著滿目青山,慢慢地消磨了一個時辰。
再去東山雕花樓,是民國建筑,前后兩進兩層,是回廊形建筑。以雕刻工夫著稱,磚雕、石雕、木雕、金雕等布滿建筑各個角落,其細節處理令人叫絕,無論是建筑結構、整體布局、門窗家具,還是地面鋪石,庭院花草都面面俱到,處處呈現了福祿壽喜的好彩頭,堪稱“江南第一樓”。
席家花園,又名啟園,是太湖邊唯一的私家園林。藉太湖之光,引太湖之水,建成開放式的庭園。這是清康熙帝坐船上岸之處,席家后代因此建造了御碼頭及大花園,其中以花園為主體,以太湖為背景,以湖石、小橋、古林、草地為依托,營建了美妙的莊園。在太湖邊或行或坐,受太湖風熏陶,經太湖水洗禮,頓覺心曠神怡,令人爽朗不已!
兩天游程,總是不斷的提醒自己慢點、慢點、再慢點,多享受一些自然景色,使自己的心情更放松一些。但是,豐富的人文景觀卻促使自己不斷地加快步伐,總感覺時間太少、意猶未盡,期待著有機會再來東山……
順風原創2009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