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揚海內外的湄洲媽祖祖廟
今年7月16日,我們一行6人前往莆田氣象局調研,受到該局李局長等領導的熱情接待,談完公事,他建議我們去湄洲島看看。去該島要過海,坐輪渡每小時一趟,需時20分鐘;如風浪太大,要停航,不能過海。我們運氣很好,當天正好天氣晴朗,到達輪渡碼頭正趕上快艇,僅10多分鐘就登上湄洲島,暢游了揚名海內外的“湄洲媽祖祖廟”。 湄洲島與臺灣省隔海相望,形如秀眉,故稱湄洲。該島長9.6公里,寬約1.3公里,面積約16平方公里,屬典型的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島林木蔥蘢,港灣眾多,海岸曲折,環島沙灘連綿,長達20多公里,遍布天然海濱浴場,且氣候溫和、空氣新鮮、海天一色、風景秀麗,所以是理想的度假勝地。 該島有人口3.8萬,海洋捕撈和海產養殖業發達,盛產石斑魚、對蝦、龍蝦、海螺、梭子蟹等多種海鮮珍品。中午李局長特請我們吃海鮮餐,上桌的海鮮都是無污染的當地風味,其中好些是我們從未嘗過的海鮮珍品。 聞名海內外的媽祖祖廟就座落在湄洲島北端。該廟初建于宋代雍熙四年(公元987年),是為紀念媽祖而建的。后經南宋、明、清歷代多次整修和擴建,形成媽祖廟建筑群。2002年又建成“湄洲媽祖祖廟新殿”。湄洲媽祖廟是當今世界億萬媽祖信眾的精神故園。
湄洲媽祖祖廟建筑群以屹立在海拔80米的山頂上的媽祖石雕像為中心,分西、北、南三條軸線向山下展開。午餐后,我們由導游帶領,先沿西線至北線,自大牌坊、山門、儀門、慶典廣場及左右對稱的鐘鼓樓、正殿、朝天閣、升天樓、媽祖石像,然后轉南軸線,觀光祖廟新殿。
進入祖廟大牌坊,兩邊是雕梁畫棟的長廊,迎面是城闕式山門,內有千里眼、順風耳兩神守護,出山門登上石級,展現眼簾的是凌空而建的儀門牌坊,俗稱“圣旨門”,寓意媽祖受到歷代皇帝的敕封。穿過儀門,便是慶典廣場及左右對稱的鐘鼓樓。鐘鼓樓正對媽祖廟的正殿,即“太子殿”,其左上側是寢殿,系供奉媽祖和祭祀的主殿。殿雖不大,香火最盛,朝圣者絡繹不絕。與正殿毗鄰的是梳妝臺和“升天古跡”,傳說是媽祖梳妝和羽化升天的地方。寢殿往上,有石道四通八達,道旁的朝天閣、升天樓、觀音殿、佛殿、五帝廟、中軍殿、愛鄉亭、龍鳳亭等建筑物,都各具特色。從山門至升天樓,需登上323個石級,象征媽祖誕辰日(三月廿三)。從升天樓至媽祖石像的石級是99級,象征媽祖升天日(九月初九)。
位于山頂的媽祖石雕像,頭戴冕旒,身著霞披,手持如意,遙望大海,栩栩如生,石像高14.35米,用365塊花崗石雕砌成,寓意一年365天,媽祖天天保佑百姓平安。
媽祖祖廟新殿是由清華大學古建筑專家設計的仿宋廟宇建筑群,該建筑群依山就勢,鱗次櫛比,氣勢非凡,外形酷似西藏布達拉宮,被譽為“海上布達拉宮”,可稱得上金碧輝煌、魏峨莊嚴。整個建筑為五進式廟宇,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從媽祖石雕像至大戲樓,總長450米,上下落差達65米。主要建筑有牌樓、宮門、鐘鼓樓、順濟殿、天后殿、靈慈殿,以及東西廡廊、祈福殿、天后廣場、觀禮臺、大戲樓和媽祖文化展覽館等配套建筑。 祖廟新殿牌坊高22米,寬35米,凌空飛檐,坊前平臺為祖廟大型祭典之祭壇。 鐘鼓樓懸有2.5頓重的祈福巨鐘及直徑1.6米的祈安大鼓。每逢盛大慶典,鐘鼓齊鳴,萬眾同歡。 順濟殿為祖廟新殿之前殿。殿內祀四海龍王,中間置有一幅“媽祖巡海圖”巨屏,屏的背面記載了歷代皇帝對媽祖的35次褒封。 天后殿乃主殿,建筑面積999平方米。題額為“敕封天后宮”,殿內主祀敕封天后之金身神像。兩邊配祀8位有功于國家與民族且對弘揚媽祖精神有獨特建樹的歷史人物。 靈慈殿為后殿。額名“靈慈”系元文宗所賜。殿內主祀便裝媽祖。 祈福殿為祖廟之偏殿,內祀987尊祈福媽祖之圣像,像前987盞祈福神燈,長明不熄。供媽祖信眾虔請圣像或誠點神燈,祈賜五福:福如東海,福綏永遠,福壽綿綿,福星高照,福至心靈。 天后廣場長120米,寬88米,面積1萬平方米,場內設有高28米、面積1500平方米的大戲樓,兩旁觀禮臺能容萬人觀看,是祖廟舉行大型祭典和盛大慶;顒拥膱鏊。 媽祖文化展覽館分“兩岸媽祖情緣”和“媽祖信仰”兩大部分。前者記錄了自1987年以來,以臺灣同胞為主體的海內外媽祖信眾掀起的全球性“媽祖熱”,展示了作為中華民族象征的媽祖凝聚力、親和力。后者通過對媽祖史跡、媽祖文物及民俗風情等的介紹,揭示了媽祖信仰的淵源及文化內涵。館展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有助于綜觀“媽祖文化”。 媽祖碑林座落于媽祖文化園內,由碑坊、碑廊、碑亭、碑石四大部分組成。碑文除皇帝御書外,大多出自歷代文人墨客歌頌媽祖豐功美德之詩詞和聯句,由著名書法家和知名人士書寫,乃是媽祖文化與書法藝術的珠聯璧合。
媽祖(公元960~987年)原名林默,又稱林默娘,傳說她幼讀詩書,得道于玄通法師,且懂醫術,識氣象,通航海,善于治病救人,勇于拯溺濟困,一生留下了無數的救難濟世的動人故事。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時年28歲的林默娘,在湄洲島羽化升天。為了紀念這位畢生行善的漁家姑娘,人們在她升天的地方立廟奉祀,并尊稱為“媽祖”。歷代封建帝王也崇敬媽祖,先后褒封媽祖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稱號。民間傳說媽祖逝世后成了漁民的保護神,被人們奉祀為海神,并逐漸形成一種民間信仰。 一千多年來,媽祖的信仰遠播海內外,目前全球約有2億多人信奉媽祖,媽祖廟也遍布世界各地,其中包括東南亞、日本、朝鮮、印度、美國、法國、丹麥、巴西、阿根廷等世界17個國家和港澳地區,可以說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信仰。尤其是臺灣媽祖信徒十分普遍,約有三分之一以上臺胞信仰媽祖,建有大大小小的媽祖廟5000余座。目前臺灣民間祀奉天上圣母(媽祖)為神的寺廟,包括有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天后寺、天后祠、圣母壇、文元堂、朝天宮、鎮瀾宮、安瀾廳、雙慈亭、中興宮等不同名稱的媽祖廟宇。在臺灣的媽祖廟,以臺南最多,澎湖馬公鎮的“提標館”是臺灣媽祖廟中最早的一座,創建于元大德年間。 海內外媽祖信眾公認湄洲媽祖廟為“祖廟”,即全世界所有媽祖廟之“祖”。所以每年到島上觀光旅游、頂禮膜拜者達100 多萬人次,其中臺灣同胞就有10多萬人次,媽祖廟終年香火極盛。特別是每逢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生日,廟宇內外,人山人海,香火鼎盛。 蔚為壯觀的“媽祖文化”,是大陸與臺灣同胞相互聯系的紐帶,相互團結的共同文化,也是“逾越泱泱海波,四海共澤;遍照迢迢異國,五州同惠”的全球華人的精神依托。 (梁必騏)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網友咨詢: 是
我的聯系方式:
是否已聘請導游: 是
對導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詢問跟團價格: 否
相關圖片:
版權說明:
本文章版權仍屬原作者或已經支付稿酬的合作媒體所有,如傳統媒體需要轉載發表,請直接與相關版權持有人聯系。本文章由網友提交或轉載,頁面刊出的作者與原作者的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將作品在本欄目刊出,或發現有與原作不一致的偏誤,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將您的版權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給予其他的處理。非常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