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屹立不倒的都江堰
據媒體報道,在“五·一二”汶川大地震中,歷經兩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經受住了考驗,屹立不倒,但與其一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筑群卻大多倒塌,其中包括著名的“二王廟”也慘遭毀滅。
都江堰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工程?為何能在8.0級大地震中傲然屹立?我曾經三次參觀都江堰水利工程,第一次是1979年11月,在成都參加由我主編的《天氣學》教材編審會時,成都氣象學院派車前往參觀;還有兩次是1982年10月和1987年7月,先后出席在成都召開的中國氣象學會會員代表大會和全國高等氣象院校教材編審領導小組會議,由會議組織參觀都江堰,見識了這一偉大水利工程的真面目。
都江堰坐落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今已有2250多年歷史,是全世界唯一留存的歷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水利工程。屬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鑒于其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布局合理、運行科學,而且與環境和諧結合,具有突出的文物價值,所以2000年被聯合國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較大支流,發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區。每當春夏山洪暴發的時候,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發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位于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卻阻礙江水東流,故極易造成東旱西澇。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而稱“都安堰”,又叫“金堤”,以突出魚嘴分水堤之作用。唐代改稱為“楗尾堰”。直到宋代才叫都江堰,一直沿用至今。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無壩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為體系,保證了防洪、灌溉、水運和社會用水綜合效益的充分發揮。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史記》)。因而極大地促進了四川經濟文化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灌區范圍的擴大,從1936年開始,都江堰逐步改用混凝土漿砌卵石技術對渠首工程進行維修、加固,增加了部分水利設施,但對李冰建堰的工程布局和“深淘灘、低作堰”,“乘勢利導、因時制宜”,“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等治水方略沒有改變。都江堰的創建,以不破壞自然資源,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為前提,變害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協調統一,所以它已成為世界最佳水資源和自然資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既消除了水患,又一直起著防洪灌溉作用,而且經久不衰地發揮著愈來愈大的效益。截至1998年,都江堰灌溉范圍已達40余縣,灌溉面積達到66.9萬公頃。 魚嘴堤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其形如魚嘴,可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西邊的外江是岷江正流,俗稱“金馬河”,主要用于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飛沙堰位于分水堰與“離堆”(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分,稱為“離堆”)之間,是一條長200米的溢洪道,其前面修有彎道,使江水形成環流,當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外江,而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所以飛沙堰起著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它是保障成都平原不受洪水災害的關鍵工程。古時的飛沙堰是用竹籠卵石堆砌而成的臨時工程,現在已改用混凝土澆鑄,以確保其一勞永逸的功效。
寶瓶口是在玉壘山開鑿的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山口,是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其狀如瓶頸,用于控制進水流量,令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歷史上曾是“灌陽十景”之一。 此外,為了觀測和控制內江水量,李冰還雕刻了三個石樁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另置石馬于江心,以此作為每年最小水量時淘灘的標準。
都江堰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都江堰附近景色秀麗,名勝古跡眾多,主要有二王廟、伏龍觀、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和靈巖寺等,故也是理想的旅游勝地。1982年,四川青城山-都江堰景區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7年又被定為國家5A級旅游景點。
二王廟位于岷江右岸的玉壘山麓,前臨都江堰,原為紀念蜀王的望帝祠,齊建武(公元494~498年)時改祀李冰父子,更名為崇德祠。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皇帝敕封為王,故稱“二王廟”。
二王廟占地約5萬余平方米,主建筑約一萬平方米,設計別致,是廟宇和園林相結合的著名景區。整個樓堂殿閣分布于一條狹窄的石梯兩旁,形成“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檐牙高啄,各抱地勢,勾心斗角”的景象,加上圍墻、照壁和?驳囊r護,使之不僅層次豐富,而且幽深秀美。廟門上的一副長聯生動地記述了李冰父子建堰的豐功偉績:“生身繼大禹治水神功,閔昏墊,去懷襄,淘灘作堰,與疏淪后先輝映,千百年猛獸并驅除,天下有溺猶已溺;主座經祝融秉火焚煥,勤樸斫,涂丹雘,革故鼎新,俾人民遠邇謳歌,十四縣全川重坐鎮,蜀道多難又何難。” 大殿及后殿內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廟內石壁嵌有李冰的治水訣:“深掏攤,低作堰”,并珍藏有包括皇帝御筆在內的各種匾額、照壁、詩人碑刻等重要文物。
蜀人敬李冰如神明,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歷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間的祭典活動和祭祀活動。
秦堰樓是俯瞰整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佳觀景點,許多國家領導人都曾在此觀景,我也曾登樓俯瞰宏偉的都江堰。
伏龍觀又名老王廟、李公詞、李公廟,位于離堆公園內。傳說李冰治水時曾在這里降服惡龍,故北宋初年改祀李冰時,取名“伏龍觀”,F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東漢時期所雕的李冰石像。殿內還有東漢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時的遺物“飛龍鼎”。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始建于宋代以前。位于都江堰魚嘴之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竹纜橫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明末(公元17世紀)毀于戰火,F在的橋為鋼索混凝土樁。 岷江浪濤洶涌,沒有修建索橋前,民謠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相傳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魚腹。見慘狀,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游說八方募集資金,帶領四鄉百姓動工建橋。橋未完工,兩個樵夫頂風過橋,落水喪生,何先德被誣告,含恨九泉。何妻強壓悲憤,繼承夫志,完成了索橋的修建。后人為感激何先德夫妻的功德,又稱“夫妻橋”。
十分遺憾的是,在這次“汶川地震”中,雖然都江堰水利工程屹立不倒,但二王廟古建筑群大多坍塌,包括殿宇、戲樓、廂房、照壁、前山門、觀瀾亭、疏江亭和圍墻等等幾乎無一幸免。廟內處處是殘磚斷瓦,紅磚青瓦的幽然境界已不復存在。伏龍觀也嚴重變形。秦堰樓更是只留下殘垣斷壁。顯然,要修復和重建這批“古建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磥,我們在要求新建筑防震的同時,也應關注古建筑的防震。(紅冰)
附加信息:
是否接受網友咨詢: 是
我的聯系方式:
是否已聘請導游: 是
對導游的要求:
是否已向旅行社詢問跟團價格: 是
相關圖片:
版權說明:
本文章版權仍屬原作者或已經支付稿酬的合作媒體所有,如傳統媒體需要轉載發表,請直接與相關版權持有人聯系。本文章由網友提交或轉載,頁面刊出的作者與原作者的一致性無法確認,如果原作者不愿意將作品在本欄目刊出,或發現有與原作不一致的偏誤,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盡快將您的版權信息添加到本文章中,或給予其他的處理。非常感謝您的支持和理解,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