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歷史文化名城承德,避暑山莊的周圍有一組規模龐大的古代皇家寺廟建筑群,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外八廟。外八廟建筑雄偉壯觀,裝飾金碧輝煌,融合了蒙、藏、維吾爾、漢、滿等不同民族的建筑風格,堪稱多民族文化藝術的結晶。 普寧寺位于承德市避暑山莊北部烈河畔,由于寺內有一尊金漆木雕大佛,俗稱大佛寺。普寧寺地理位軒適中,建成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占地33000平方米,是外八廟宗教活動的中心。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清朝軍隊平定了準噶爾蒙古臺吉達瓦齊叛亂。為了紀念這次勝利,清政府依照西藏三摩耶廟的形式,修建了這座喇嘛寺。普寧寺的修建和取名都表明清政府希望天下永遠太平統一、人民安居樂業的愿望。 普寧寺是一座典型的漢藏合璧式的寺廟。整座寺院雄偉壯觀,占地面積達2.3萬平方米。寺院按建筑風格分為前后兩部分,主要建筑都在中軸線上,附屬建筑則對稱地分列兩邊。 寺院前半部由山門、幢竿、鐘鼓樓、碑亭、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等組成,為傳統的漢族寺廟建筑形式。寺院坐北朝南,山門面闊五間,單檐歇山式琉璃瓦頂,內有哼哈二將塑像分列兩邊。進入山門,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中間為碑亭。碑的四面分別用滿、漢、蒙、藏4種文字鐫刻著乾隆皇帝寫的碑文。碑文記述了清政府平息叛亂、統一天山南北的經過,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碑亭后面是天王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正中端坐布袋和尚,俗稱大肚彌勒佛,形象慈祥憨厚,笑容可掬。兩側為護世四大天王塑像。過了天王殿,便是大雄寶殿。它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頂,上覆黃頂綠邊的琉璃瓦。頂部大脊置一銅制鎏金喇嘛塔。殿內正中供三世佛,兩側則為十八羅漢塑像,殿內墻上繪有彩色佛教故事壁畫,工筆細膩,形象逼真。東西配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殿內原有500羅漢塑像,現僅存200余尊。 寺院的后部以大乘之閣為中心,四角有四座不同顏色的喇嘛塔。這些建筑依山就勢,布局巧妙靈活,體現了喇嘛教的宇宙觀,具有濃厚的喇嘛教色彩,是一組藏式風格寺廟建筑。大乘之閣通高36.75米,外觀正面6層重檐。閣內置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立像,高22.28米,用松、榆、杉、椴等堅硬的防腐木材雕刻而成,重約110噸。這尊木雕高大雄偉,比例勻稱,雕工精細,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木雕像。 門票:淡季:40元 ,旺季:50元
寺廟規模宏大,占地約23000平方米,綜合漢、藏寺廟建筑形式。碑亭內矗立著《普寧寺碑》、《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平定準噶爾后勒銘伊犁之碑》三通。大乘閣高三十六點七五米,外觀正面六層重檐。閣內矗立著一尊高二十二點二八米的,為中國最高大的一尊大雕千手千眼觀音佛像。這尊佛像胸圍15米,重約110噸。大佛頭頂上還有一個一電二米高的小佛,傳說那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無量佛。將它置于頭頂,是表示尊敬的意思。 整個大佛的全軀是靠一個由松柏等木柱組成的框架支撐著。木框架的中心,有一根直徑65厘米,總高25米的巨大木柱。它上通大佛頭頂,下面通過大佛腳下的蓮花寶座,深插地下達3.6米。在這根中心柱的周圍,還有逐漸向上向里收縮的戧柱和邊柱共14根,也深埋地下。由于年代久遠,大框架最下層柱根都已糟朽。解放初期,大佛像已向前傾達72厘米。后經專家們整修、加固,現已解除了傾倒的威脅 →回復
普寧寺平面布局分前后兩部分,四進院落,以金剛墻為界,前半部為漢族迦藍七堂式,后半部為藏族三摩耶廟式。主體建筑貫穿于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 廟前廣場 廟前原有廣場,東、西、南各有木制牌坊一座,中有打鬼亭,今均無存。清代,每年的臘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和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普寧寺都要主持舉辦廟會,外八廟的喇嘛齊集于此,進行大型的“跳步踏”音樂舞蹈表演。逛廟會的佛教徒及群眾來自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廣場周圍人山人海,各類買賣攤販爭相叫賣,非常熱鬧。 山門 面闊五楹,進深一間,中辟券門三座。門殿為黃琉璃瓦緣剪邊單據歇山頂,檐下用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山門兩側設腰門。門殿內兩側置泥塑金剛神哼哈二將。 碑亭 從山門起,中軸線上迎面為碑亭,平面三間方型,重檐歇山,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緣剪邊覆頂,四面設門,亭下砌臺基,臺基置欄桿。亭內置御制石碑三座,碑下有方趺,上有龍首,四面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碑文。中間是“普寧寺碑”,東為“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碑”,西為“平定準葛爾后勒銘伊犁之碑”。分別記述修建普寧寺的歷史背景、意義和清政府平定達瓦奇、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碑亭北面兩側為鐘鼓樓,各為三間方形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 天王殿 位碑亭正北,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前后檐裝有板壁,中為明間設歡門,東西稍間設歡窗,兩山砌石墻,緣色剪邊黃琉璃瓦單檐歇山屋頂,前后各出三階。 明間檐懸“天王殿”立匾,正中迎面供布袋和尚木胎雕像一尊,其后面北塑立像護法神韋馱。殿內東西兩側塑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以腰墻封閉,組成一進院落,腰墻辟掖門。 大雄寶殿 位天王殿正北,是前半部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筑。座基高1.4米,用青石雕砌成須彌座式,殿前設月臺,前后各出三階,月臺東西各出一階。月臺及殿基各角設石雕螭首,月臺上置大型銅鼎四個(現存鼎座)。大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中央五間設隔扇,兩邊盡間裝檻窗,殿后中央三間設隔扇,東西四間封實墻。大殿為重檐歇山屋頂,復綠剪邊黃琉璃瓦,殿脊正中置銅鎦金舍利塔,下檐為五踩單翹單昂斗拱,上檐為單翹重昂七踩斗拱。上檐正中懸:“大雄寶殿”陡匾,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漢文為乾隆御筆。下檐正中懸黑泥金漆匾,乾隆御筆“金輪法界”。殿內供奉主尊豎三世佛。中為現世佛釋迦牟尼,西為前世佛迦葉,東為后世佛大雄寶殿內的三世佛 彌勒。每尊佛像高4.9米,置于高2.9米的石雕須彌座上。像前設供桌三張,上擺七寶八珍。供桌兩邊設木漆金塔兩座,每座供藏泥漆金佛56尊。東西兩側神臺上供木制十八羅漢,山墻上繪十八羅漢壁畫。北墻壁畫為八大菩薩,從東往西依次是:普賢、文殊、彌勒、金剛手、虛空藏、觀音、地藏王、除垢障。釋迦牟尼像頂部高懸“仁佑大千”御匾。三世佛中間抱柱掛巨幅楹聯一對,為乾隆皇帝手書。上聯“福博人天阿 耆 開紫塞”,下聯“妙涵空有傷檀 擁金繩”。外圈立柱楹聯是“鎮留嵐氣閑庭貯,時落鐘聲下界聞”。殿內還有兩對條幅,一幅是“虛無梵唄空中唱,縹緲天花座上飄”。一幅是“震亙教宏宣廣剎曇霏普資福蔭,朔陲功永定新藩鱗集長慶寧居”。大雄寶殿前面東西各置配殿,東配殿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內供大黑天佛,今無存,F置羅漢200尊系從羅漢堂遷入。西配殿與東配殿形制同,內供菩薩3尊,北為文殊騎青獅,中為觀音騎朝天,南為普賢騎白象。 大乘之閣 位大雄寶殿后,地勢陡然突起,用條石砌筑的金剛墻高8.92米,內里填墊灰土夯實,形成一塊平坦臺地,用以組織此廟后半部的藏式建筑。金剛墻南部兩側分設石階蹬道,各42級。拾級而上過南贍部洲門殿即進入了佛國極樂世界。普寧寺的“極樂世界”,總體布局系藏傳佛教宇宙觀的立體圖徽,按西藏三摩耶廟規制設計。立體建筑大乘之閣居中矗立,象征須彌山,兩側有日、月,周有部洲山,總體就像一駕大型車乘,由大海承載,日、月旋輪,滾滾向前,永不止息。大乘之閣起于大型須彌基座之上,基座高1.6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13.7米。閣前設寬敞月臺,南出三階,中為雙龍戲珠石雕御道,兩側條石砌級,周圍排立石雕云龍欄桿54根。閣前上檐懸“大乘之閣”陡匾,滿、 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下檐懸“鴻庥普蔭”橫額,漢字書寫。大乘閣仿三摩耶廟烏策殿建造,內部為三層樓結構,中為空井,周設回廊,旋梯型垂直交通方式。大乘閣面闊七楹,27.71米,進深五間,19.97米。主體部分栽設兩圈通柱形成三層垂直框架,上下貫通。內圈16根,高24.47米,柱頂橫柁梁4架,外圈通往24根,高13.72米,貫穿兩層。兩圈通往由間枋連結,間枋斷面32×26厘米,雙料,上鋪楞木、地板。大乘閣正面外觀為六檐五層,一層東西設抱廈,上置腰檐,中央三間設隔扇,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正面為重檐,上檐回轉四周,下檐兩側封以實墻,墻上開梯窗兩排,兩檐之間設童柱一圈。三層向內收進一步架,面闊七楹,兩頭盡間內收一半;進深五間,稍間減半。四層面闊收成五間, 進深三間,四角每間覆以方形黃琉璃瓦攢尖屋頂,上置銅質鎦金寶頂四個,擬比四天王天。第五層面闊收成三間,盡間減半,覆以大型攢尖屋頂,上置大型鎦金寶頂,擬比須彌山,與下層四頂構成四王拱衛之勢。這種屋頂組合手法反映了漢式木結構屋頂多變的特點,既不同于迦藍七堂,又不同于烏策大殿,是我國殿閣建筑中的一個創造。背面四層,底層中央三間設隔扇門,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仍七開間,設檻窗,兩盡間減半;三層收成五間,檻窗;四層與正面同。側面五層,底部一、二層封實墻,置梯形盲窗,間或明窗;三層進深五間,盡間收進一半;四層收成三間;五層三間,盡間減半。 閣內供奉主尊是密宗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女相,全木結構。觀音腳踩蓮花座,高1.01米,蓮花座下置石雕須彌座,高1.22米,佛像通高22.28米,腰圍15米,使用木材120立方米,頭重5噸400斤,全身重110噸,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質雕像。大佛內部中空,木架結構,分為四層,每層中間設隔板。中間直立一根柏木通往,高25米,直徑65厘米。通往四周設四根料柱與承重邊柱相連,形成整體框架?蚣苤苓厙景,站板外雕刻衣紋。佛體一層為下肢部位,8.5米,邊柱10根;二層為腰部,5米,邊柱9根;三層為胸部,4.28米,邊往4根;四層為頭部,4.5米,邊柱4根。大佛按人體結構造像,比例勻稱,形像灑脫,衣紋花飾做工精細,是我國宗教造像之珍寶。大佛頭梳發亟髻,戴佛冠,佛冠上鑲嵌坐姿佛像一尊,頭頂雕立姿佛像一尊,名阿彌陀佛;觀音面部有三只眼睛,表示能回知過去,見知現在,予知未來;身披袈裟、偏衫、赤足,頸上掛套念珠、兩耳垂環、腕戴珠圈;正身雙手合十,左右各有臂手20只(計40只),每只手心有眼一只,40倍以25有(佛教中25種善德)即是千手千眼。手中持刀、槍、箭、戟、輪、螺、傘、蓋、花、罐、魚、腸、日、月、鈴、杵、哈達等法器。大佛兩側,東為善財,西為龍女。大殿鉆金柱面南有黑漆金字條幅:“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凈現三身”;面北有“耆 天開金碧輝煌香界朗,精蘭云護 檀 馥梵林深”;閣內頂層有聯“半滿真言參不漏,色空妙諦證無遮”。二層樓回廊上擺寶塔八座,自西向南、向東、向北分別為降魔塔、蓮花塔、三輪塔、六十四角塔(兩座)、八角塔、紀念塔、萬壽塔,南部正中面北三座佛像為三世佛。兩面山墻整齊排列10090尊高15公分的藏泥貼金無量壽佛,稱萬佛龕。 四大部洲 大乘閣四方各置大型臺殿一座,代表須彌山四周咸海中的四大洲:東勝身洲,半月形,白臺上設矩形黃琉璃廡殿;西牛貨洲,廡殿呈橢圓形;南贍部洲,廡殿呈梯形,俗稱三角殿;北俱盧洲,廡殿呈方形,供奉財寶天王。 八小部洲 四大部洲每一部洲又分置不同形狀的重層白臺兩座,內有踏步可通上下,此謂八小部洲,亦稱八中洲:東勝身洲前后分別是提訶洲和毗提訶洲;西牛貨洲前后是舍諦洲和上儀洲;南贍部洲兩側是遮末羅洲和筏羅遮末羅洲;北俱盧洲兩側為矩拉婆洲和 拉婆洲。 喇嘛塔 日月殿 大乘閣四角布置了四個方座瓶狀寶塔,名喇嘛塔或舍利塔。東南角紫紅 色,塔身飾蓮花,表示佛性如蓮,出污泥而不染,塔底藏佛骨(舍利);東北角黑灰色,飾琉璃 十字寶杵,藏西藏笨教經典;西北角為黃白色,飾琉璃法輪,藏吐善贊普松贊干布及赤松德贊戰勝外敵的戰利品;西南角為綠色,塔底藏財寶,各寺廟遭災坍毀重建之用。四座塔均為寶瓶形,塔身上部置相輪,十三層,代表佛教十三層天;相輪上置承露盤,再上置日、月,日、月(陽陰)相交產生甘露注入寶瓶;日、月上置火焰,象征佛教如日、月,火焰永不止息。大乘閣東西兩側各有長方形白臺一座,上置廡殿,黃琉璃瓦飾頂,東為日殿,西為月殿。 大乘閣前東西兩側各設一個跨院,北方民間四合院形式。東為妙嚴室,是皇帝禮佛時休息的地方。正殿條幅為“對物共春臺 風入詠,愿人登福地王會成圖”。西為講經堂,蒙古章嘉活佛常來此講經。普寧寺東西兩側為僧房群,再東為普佑寺。 →回復
去年夏天,我就隨團去過一次那里,剛進門,感覺就是來到了一座寺廟,外表看上去并不是很奢華,但是透著一種古代皇家園林的感覺!徒步走到閣內,發現閣內矗立著一尊高二十二點二八米的,導游介紹這尊為中國最高大的大雕千手千眼觀音佛像。這尊佛像胸圍15米,重約110噸。大佛頭頂上還有一個一電二米高的小佛,傳說那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無量佛。氣魄宏偉,壯觀!! →回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