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表測影橫梁是高表上的附件,其用途是為防止高表立的不直。元代郭守敬測影時用的高表是四丈,系銅制品,實際高表的長度是五丈,寬二尺四寸,厚一尺二寸,表插入圭的南端石座中,入地深度一丈四尺,在圭面上只露出三十六尺,表頂分出兩條龍,這兩條龍支掌著一道橫梁,橫梁至表頂四寸,所以橫梁離圭面正好四丈,橫梁僅六尺,直徑三寸,上面也有水槽,用以驗證橫梁是否放平,為了防止高表不直,在橫梁兩頭和中心處都制有小孔,可系鉛垂線,進行調整,避免傾斜。
qyss886(清逸三少) |
2005年10月10日 20點43分 |
評分:0 |
周公測影臺的創建,是周朝的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四子,武王的弟弟)。據《舊唐書》記載: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命太史監南宮說仿周公土圭舊制,換以石圭、石表,F在石表上刻有「周公測影臺」五個字。這座石圭石表通高三點九五米,分上、下兩部分,下部是方形的石座,上小下大呈柳形錐體,名曰「圭」,高約一點九六五米,上部為長方形石柱,名曰「表」,高約一點九五六米,合唐開元尺子的八尺。石表北面距石座上面北邊沿三十七厘米左右,約合唐開元尺一點五尺。八尺之表,夏至之日,影長一尺五寸,從而算出當時測影所在地的緯度為34.3度,這一天的影長正好與石座北上沿的長度吻合。石座下部四周看不到影子,好像這一天無影。故俗稱此臺為「沒影臺」。石座背面,后人題刻有:「道通天地有形外,石蘊陰陽無影中」對聯一幅,即含有這個意思。
周公測景臺,據縣志記載:周公營建東都洛陽時,修建的臺子,其作用是:「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也就是說,通過立土圭測日影,來度量地中,檢驗四時季節變化。測量的原則和方法有:一是圭與表成垂直角度(即九十度);二是圭表設置必須與當地子午線相吻合(即下南正北方向);三是觀測日影,必須在每天的日中,日復一日,天天測影,把每天的測量的影長數據一一記錄下來,根據每天日中日影的變化,找出季節的變化。周公把表影最長的那天定為「冬至」。這天中午,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短;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這一天日中,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的白天最長。把一年中的日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日影最長一天的周期,即地球繞太陽一周定為一個「回歸年」。在一年中,把兩個日中日影長相等,晝夜時刻相同的日子,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后逐步總結出二十四節氣,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
→回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