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柏孜克里克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被裝飾的家”。坐落在吐魯番市東45公里火焰山中段,木溝河谷西岸的懸崖峭壁上,南距高昌古城僅15公里,是新疆境內較大的著名佛教石窟寺遺址之一。 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始鑿于南北朝后朝,歷經唐、五代、宋、元長達7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始終是西域地區的佛教中心之一。鑿有洞窟83個,現存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壁畫內容主要有,以大型立佛畫像為中心的“佛本生經變”故事畫、佛教故事畫、因緣故事畫以及千佛像等,目的是頌揚佛法,供善男信女禮拜瞻仰。 回鶻高昌是石窟群最繁華的時期。公元13世紀末,高昌王室東遷甘肅永昌,加之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后,佛教漸衰,柏孜克里克千佛洞隨之衰落,在異教沖突中遭到毀壞,壁畫人物的眼睛全部被挖掉。加上本世紀初,屢遭俄、德、英、日等列強的盜劫破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更是雪上加霜,面目全非。雖遭嚴重破壞,但劫余的佛座華麗精致,殘余的壁畫內容豐富,顏色鮮艷奪目。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藝術寶庫。1982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前往千佛洞的交通便捷,道路平坦,旅游專線標準二級公路?筛鶕䝼人需要采取以下不同方式出 行。 A、出租車:夏利往返(停留一小時)約為80元/車左右。夏利單程送至千佛洞約50元/車。 B、公交車:從吐魯番客運站乘吐魯番至鄯善或三堡鄉的班車,在勝金口下車,換乘當地客運三輪摩托或搭乘去千佛洞的便車即可(吐魯番一勝金口5元/人,勝金口一千佛洞6元/車)。 C、一日游:每天早上北京時間8:30分從吐魯番賓館搭乘吐魯番一日游旅行車,可參觀絕大多數旅游景點,唯有不足是每個景點停留時間過短。價格:45元/人,四人以上即發車。 D、一日游出租車:可游覽八個旅游景點,價格由游客與車主商談。參考價為:桑塔納、富康200--300元/車;夏利、斯科達 160-220元/車;面的(六座)120--180元/車?蓞⒂^:交河故城、高昌故城、蘇公塔、葡萄溝、千佛洞、阿斯塔那古墓、坎兒井、吐魯番博物館、火焰山。 2、地址:吐魯番市勝金鄉 電話:〔0995〕8689117 8689116 3、門票及開放時間: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全年均正常開放,票價每人20元,無節假日票價,F役軍人憑證件可免費參觀。其它團體或個人若需要優惠價,請與吐魯番地區文物局辦公室聯系! 4、游覽須知 A、由于千佛洞地處懸崖山腰,在參觀中請不要到未開放地區參觀,以免發生危險。 B、在千佛洞洞窟內是不允許拍照和攝像的,請在游覽時注意,否則會面臨曝光和罰款的處罰。 C、請不要觸摸壁畫、在洞窟內吸煙等。 D、其他參觀事項,請您在游覽時注意景點的具體參觀說明。 5、參觀完千佛洞后,您可在附近游覽以下景點。 A、阿斯塔那古墓群,距千佛洞12公里。 B、高昌故城,距千佛洞15公里。 C、火焰山,距千佛洞13公里!
佛像和壁畫都已經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幾乎所有佛像的眼睛都被毀壞了,據說原因是由于宗教沖突。 如果你看見一些整齊的切割痕跡,這些都是在20世紀初被許多歐洲冒險家盜竊的結果。 柏孜克里克,維語是“山腰”的意思,突厥語是“裝飾繪畫”的意思。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又叫寧戎窟寺,共有洞窟 83個,現存的有57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總面積達1200平方米,是吐魯番現存石窟中洞窟最多、壁畫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洞中壁畫最有藝術價值的是第33號窟后壁的《弟子舉哀圖》和《比莊舉哀圖》。第16窟中的《伎樂圖》、第17窟中的《地獄變》等。 →回復
柏孜克里克石窟位于吐魯番市區東北約 40公里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河西岸!鞍刈慰死锟恕痹诰S吾爾語中有“山腰”之意。突厥語為“裝飾繪畫”之意,F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40多個,保存壁畫總面積1200平方米。柏致克里克千佛洞的洞窟形制,主要有中柱式、長方形縱券頂式、方形穹廬項中堂帶回廊式三種類型。建筑工藝主要有在崖壁內鑿出、在崖壁內鑿出后加厚土坯、完全使用土坯在崖前券砌三種形式。根據洞窟形制,其用途可分為(l)支提窟。 (2)妣可羅窟。(3)僧房,(4)隱窟。在歷經了麴氏高昌王國的發展之后,柏孜克里克在唐西州時期名叫“寧戎寺”,是新疆地區重要的佛寺中心。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壁畫殘毀的比較嚴重,破壞的原因有很多,總結起來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宗教的原因。二是外國探險家的盜取和破壞。 17號洞窟:開鑿最早的一個窟,約在南北朝后期,該窟為長方形縱卷頂。該窟原有七身塑像已毀,稱七世佛,側壁繪制與塑像結合的內容,頂部分層分格繪制《現無量壽經變》、《法華經變》等經變畫,敷彩簡單而著力線描,有大量的漢文榜題。洞窟中的壁畫大量的使用石綠,石藍。這是其用色的一個特點,窟頂繪有的22幅圖畫,表述了釋迦牟尼怎樣成為佛祖的故事。 20號洞窟:該窟建于10世紀,高昌王國時期,屬方型穹廬頂式洞窟,是窟群中有代表性的洞窟,平面呈方形,中間是穹窿頂式中堂,兩側和后面有甬道連成的回廊。在正面墻壁上繪有回鶻高昌國王和王后的圖象。畫中高昌國王頭戴寶珠冠,身穿圓領長袖袍,中束腰帶,腳穿黑色長靴,腰上還配有小刀。王后衣著華麗,色彩鮮艷,體態豐滿。中堂壁畫以大悲觀音為中心,左右壁配毗沙門天,甬道和隧道兩側壁繪有十五幅宣揚釋迦牟尼本生因緣故事。 27號洞窟:它建于11至12世紀,這里的六座蓮花坐佛已被毀,在蓮花坐佛旁是聞法菩薩聽佛講經,聽佛講經是當時善良人們心愿的寄托的體現。千佛是古代很多佛的一個統稱。 33號洞窟:該窟建于11世紀屬長方形縱卷頂式洞窟,在后壁繪有“涅磐經變故事”,右半邊為舉哀王子圖,左半邊有多個面目兇惡,頭后有光環的人為天龍八部,中間火焰沖起,表現的是八國王子分舍利的情況。即“各歸其國,起塔供養”的場面情節。洞窟右側壁為佛教弟子舉哀圖。洞窟內的壁畫是回鶻高昌強盛的時期最高統治者思想意識的最高體現,他們生前任意揮霍勞動人民的血汗,享受榮華富貴,還想在死后變成佛。 39號洞窟:建于12世紀,為大型長方形縱卷頂式洞窟,是回鶻高昌王國后期所建,在側壁的前部繪有供養菩薩行列。后部繪有“文殊變”“普賢變”,頂部繪有千佛,洞內后部正中原有釋迦牟尼像,下部有荷花瓣雕塑,象征著須彌山的風景,須彌山是佛教的圣山。當時在洞窟的中間還有一個供臺。在頂部繪有的千佛,反映了回鶻高昌王國由強盛轉入衰敗時期,最高統治者思想意志方面的變化,由最初的幻想成佛轉變為求佛保佑。洞窟內側墻壁上繪制著三個供養人像。到了這個時期,統治者在這里修建洞窟的風氣至此進入了尾聲,此后再無大型洞窟出現。 這里豐富多彩的壁畫藝術,反映出古代回鶻壁畫和敦煌壁畫一樣大量在運用富于變化的具有“莼萊之風”或“蘭葉描”式線條,同時又發掘了新疆傳統的凹凸暈染法技藝,是我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珍品。當然,這些著力描繪雍容端莊的佛和菩薩,雄壯剛毅的金剛和天王等形象的佛教壁畫,宣揚的是宗教思想。但是我們卻能從中看到古代回鶻國王、王后及各階層人們的形態,并從亭臺樓閣,瓜果食物,衣冠服飾等繪畫中,看到了古代維吾爾人民的部分物質生活。豐富的伎樂圖,則為今天人們研究新疆音樂、舞蹈提供了形象的資料。特別是在壁畫中保存了一批回鶻、漢、婆羅迷等文字的題記,是研究新疆各民族,特別是維吾爾族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的寶貴資料。 →回復
千佛洞現存洞窟83個,其中有壁畫的洞窟40多個,壁畫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窟建設與藝術創作歷經唐、五代、宋、元,時間長達7個世紀。公元13世紀未,由于伊斯蘭教傳入吐魯番,使當地的佛教漸衰,千佛洞也隨之敗落,F存的大部分壁畫,雖滿目瘡痍,經過無數次掠奪,但劫后遺存的局部藝術品仍不失光彩,是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珍品。另外,千佛洞的建筑藝術也極有歷史價值,受到世界建筑界的高度重視。 →回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