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普陀山是七星公園的主山,以巖洞、亭閣著稱。巖洞主要有元風、普陀、玄武、四仙、朝云、彈子、留春、省春、曾公等;其中七星巖最著名。山上的亭閣主要有護碑、文昌、碧虛、步月、豁然、天現、 博望、小蓬萊、玄武閣、普陀精舍等。尤以棲霞亭、碧虛亭一組亭廊,構筑別致,具一定的水平。另外在博望坪還有八百壯士墓及三將軍墓等, 棲霞亭在普陀山四仙巖口。始建于宋, 名“簪帶”, 劉克莊《簪帶亭》有“上列青林杪, 憑欄盡桂州”之句·清代重建 后易名“倚嵐”, 后改“碧虛亭”, 毀于抗日戰火?箲饎倮笤谠方ā皸纪ぁ。1979年再新建, 沿用“棲霞”之名。亭有月門, 又稱“步月亭”。亭為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單檐方亭、面積25平方米。底層作售票處, 上層為觀景亭。游人上下, 若穿云步月, 與碧虛閣對應。渲染了“天上人間”的意境。 普陀山石刻桂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包括七星巖、四仙巖、玄武巖、普陀巖、元風洞, 以及棲霞寺故址一帶的石刻作品, 共有251件。計隋代1件, 唐代6件, 五代1件, 宋代48件, 元代7件, 明代61件, 清代107件, 民國5件, 無年代及姓氏可考的15件。有證事, 題詩、填詞、題名、題像、銘文等。 碧虛閣 在普陀山七星巖口, 因閣中函碧虛亭而得名。閣高7米, 面積270平方米。碧虛亭為宋代建筑, 早廢。1956年在原址重建, 1974年拆除改建, 1979年建成兩層游廊式亭閣。旋梯而上, 上層游廊連接大小不對稱的兩座游亭: 在大亭中, 可以看到城市遠景; 在小亭中, 可以俯視七星巖內景。碧虛閣建筑, 構思精巧, 吸收廣西三江程陽橋與桂林“吊樓”的民族、民間建筑形式, 亭與閣層層挑出, 增加輕巧感和架空效果, 突出了“碧虛”這一主題, 被建筑界譽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范例。 普陀山門在普陀南麓, 建于1972年。登上普陀山的第一道大門, 是仿亭式的建筑, 由一堵通花矮墻分隔著山體與平地, 中間開一個圓形拱門, 上面是硬脊翹檐坡頂, 綠色琉璃瓦, 高4.5米, 長6.7米, 深4.6米, 面積26.8平方米。門上懸掛著“普陀山”的匾額, “蟬噪林愈靜, 鳥鳴山更幽”的對聯分掛兩側, 整個山門掩映于古樹濃蔭之中, 顯得更加清幽、寂靜。 普陀石林在普陀半山腰的普陀精舍前, 高9米, 面積約150平方米, 呈不等邊多邊形。相傳, 唐代地方官員在這里選石進貢朝廷, 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喜愛, 視為“瑞石”, 鐫刻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于其上, 潛藏宮中。李靖出任桂州總管時, 唐太宗囑咐他考查“瑞石”產地, 得悉產于普陀山, 敕命建慶林觀, 并御書“慶林觀”賜額。普陀石林, 林峰嶙峋, 突兀崢嶸, 最為奇美, 為桂林三大石林之冠。
從普陀門上山,左入“超塵靜境”,過擁翠亭和小蓬萊長廊,便到普陀石林。這里奇石崢嶸,石骨嶙峋。唐太宗李世民曾派李靖來此取瑞石回長安,刻制歐陽詢寫的《九成宮醴泉銘》碑。李靖曾經在這里修建慶林觀,相傳“慶林觀”三字是唐太宗親筆所題。傍山有普陀樓,登樓可以遠眺桂林風光,樓后有觀音洞,是供奉觀音菩薩的地方。 普陀樓旁就有普陀巖,但巖的左壁卻刻有篆書“碧虛巖”。這是明代道士潘常靜的錯刻。碧虛巖就是七星巖,此三字本應該在七星巖口,卻因潘道士耳聾聽不清而錯刻在此。穿過普陀巖,登上玄武閣,在閣左窗外的崖壁間有“龜蛇合一”的浮雕。紅龜青蛇,形像逼真,這也是潘道士的杰作。普陀山的天磯峰上有摘星亭,登亭極目四望,便可以看到宋代大詩人劉克莊所寫的“千峰環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壯麗景色。 →回復
兩層的精舍坐東朝西,背倚東北面的山崖而筑。前面西向稍許突出部分是門廊,面積約30平方米。前后三排十多米高的紅色楹柱,需兩人合抱。主體為長方形閣樓,樓下廳堂約100平方米。上下層之間有兩層木板,中空約1米,可起到隔音和防震的效果。上層的閣樓在1995年前是茶樓,因年久失修頂壁滲水已為塵封。打開二樓的門鎖,登梯緩步上樓,涼風習習,鳥聲盈耳,樓前高大的梧桐、桂花、柚木、枇杷、樟樹匝繞,濃蔭遮掩著碧瓦紅欞,樓角四面的飛檐如鳥翼展翅騰空,極有氣勢。從樓上往西遠眺,視野開闊,花橋和市區的各色建筑以及城西的云天霧嶂盡收眼底。閣樓上下周圍各有木格子大玻璃窗子十扇,小玻璃窗四扇。從樓上小窗口伸手出去,可及窗外石崖上參差披拂的藤蔓,流水的石痕斑駁。頗讓人生出“開窗延疊嶂,憩石挹飛泉”的感慨。而樓閣四面都是窗子,團圍的景物歷歷在目,總體給人一種通透明快的感覺。下樓到后面的觀音洞,洞穴宛若小屋,石壁凹陷隱約有大小觀音坐蓮臺的圖形,一隅有清光緒乙未年居士蘇繁止刻寫的《多心經》,小楷流暢清麗悅目。 →回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