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天地奇響,自然妙音──鳴沙山,位于甘肅敦煌市南郊七公里的鳴沙山北麓,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鳴沙山、沙峰起伏,處于騰格里沙漠邊緣,與寧夏中衛縣的沙坡頭、內蒙古達拉特旗的響沙灣和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境內的巴里坤鎮同為我國四大鳴沙山之一。是“郭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嶺晴鳴”。 所謂鳴沙,并非自鳴,而是因人沿沙面滑落而產生鳴響, 是自然現象中的一種奇觀,有人將譽為“天地間的奇響,自然中美妙的樂章!碑斈銖纳綆p順陡立的沙坡下滑,流沙如同一幅一幅錦緞張掛沙坡,若金色群龍飛騰,鳴聲隨之而起,初如絲竹管弦,繼若鐘磬和鳴,進而金鼓齊,轟鳴不絕于耳。自古以來,由于不明鳴沙的原因,產生過不少動人的傳說。相傳,這里原本水草豐茂,有位漢代將軍率軍西征,一夜遭敵軍偷襲,正當兩廝殺難解難分之際,大風驟起,刮起溫天黃沙,把兩軍人馬全都埋入沙中,從此就有了鳴沙山。至今猶在沙鳴 則是兩將士的廝殺之聲。據《沙州圖經》載:鳴沙山“流動無定,俄然深谷為陵,高巖為谷,峰危似削,孤煙如畫,夕疑無地!边@段文字描述鳴沙山形狀多變,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山體高達數十米,東西綿亙40多公里,南北縱橫20公里,海拔1650米,宛如兩條沙臂張伸圍護著鳴沙山麓的月牙泉。到了現代,對此進行了科學的探究和推測,觀點較多,主要有三說: 第一種為靜電發聲說。認為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ハ嗄Σ廉a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匯集,聲大如雷。 第二種為摩擦發聲說。認為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干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烈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而鳴。 第三種為共鳴放大說。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抄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共鳴箱的共鳴作用,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
鳴沙山雖然不高,但要登上鳴沙山山頂,可不容易。綿綿細沙,進一步,退半步,只好手腳并用往上爬。登上山頂,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氣勢磅礴,洶涌澎湃。細看山坡上的沙浪如輕波蕩漾的漣漪,時而湍急,時而潺緩,時而縈回渦旋,真是迭宕有致,妙趣橫生。還有那沙山下的一泓清泉,像一個妙齡少女,溫存地依偎在情人的懷抱中。極目遠眺,天地豁然開朗,心胸頓時開闊,童心不由萌發! 下山最為有趣,順坡而下,只覺兩肋生風,一跳十步,駕空馭虛,有羽化成仙飄飄然的感覺。當人多結伴下滑,推動流沙疾速下跌,只見沙浪滾滾,猶如山洪奔瀉。此時就會聽到咚咚咚的響聲,似敲鑼打鼓,又像笙笛吹奏,令人動魄驚心而又玩味無窮。 歷代文獻對鳴沙都有明確的記載。最早見于兩千多年前東漢的《辛氏三秦記》!昂游饔猩辰巧,峰愕危峻,逾于石山,其抄粒粗色黃,有如干糧……”《后漢書·郡國志》記云:“水有懸泉之神,山有鳴沙之異!碧啤对涂たh志》云:“鳴沙山一名神沙山,在山南七里,其山積沙為之……”敦煌遺書中的有關記載更為詳細。 對于鳴沙山的鳴響之謎,古人難以理解,只好用傳說故事來解釋。如今進入科學發達的現代,人們對此謎進行科學的探究和推測,對于鳴沙山的鳴響之謎主要有三種解釋:一為靜電發聲。鳴沙山沙粒在人力或風力的推動下向下流瀉,含有石英晶體的沙;ハ嗄Σ廉a生靜電。靜電放電即發出聲響,響聲匯集,聲大如雷。二為摩擦發聲。天氣炎熱時,沙粒特別干燥而且溫度增高。稍有摩擦,即可發出爆裂聲,眾聲匯合一起便轟轟隆隆地鳴響。三為共鳴放大。沙山群峰之間形成了壑谷,是天然的共鳴箱。流沙下瀉時發出的摩擦聲或放電聲引起共振,經過天然共鳴箱的共鳴,放大了音量,形成巨大的回響聲。 鳴沙山現在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游客在這里可以赤足爬山、滑沙、騎駱駝登沙丘,也可以滑板滑沙、跳牽引傘、滑翔傘,進行沙浴、沙療,情趣盎然。 →回復
→回復
→回復
鳴沙山,古稱神沙山,沙角山。位于敦煌市城南5公里處。它東起莫高窟,西至黨河口,東西綿延約4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最高處海拔1700多米。整個山體由紅、黃、綠、黑、白五色細沙堆積而成。鳴沙山因游人登山下滑時,沙隨人墜,發出轟隆的鳴響聲,天氣晴朗時,也會發出管弦音,因此而得名鳴沙山。 遠遠望去,鳴沙山波浪起伏,山脊如刃,五色沙子在太陽照射下晶瑩閃光,景色奇麗,蔚為壯觀!關于鳴沙山的形成和名稱,傳說眾多。南朝宋劉敬叔著的《異苑》中記述:從前有一將軍,率軍出征,一天夜里,敵人突然入侵襲擊,將軍措手不及,全軍覆滅,積尸數萬。敵人的殘暴,激怒了這里的神靈,就在敵人興高采烈慶功之時,突然狂風大作,沙浪驟起,埋葬了將軍和士兵的尸骨,也把入侵的敵人埋在了山下,聚成了沙山。從此以后,沙山就轟隆鳴響,好似戰鼓齊鳴,又似刀劍撞擊。山上的五色沙子,就是將軍部隊的五色錦旗變成的。上述傳說給鳴沙山編制出了一個壯烈動人的故事,更為沙山的鳴響披上了一幅神秘的面紗。其實關于鳴沙山鳴響的記載最早見于東漢人撰寫的《辛氏三秦記》“河西有沙角山…人欲登峰,必步下入穴,即有鼓角之音,振動人足!碧拼对涂たh圖志》亦記載“鳴沙山…人登之即鳴” 1990年端午節,敦煌地方人士組織了鳴沙山登山滑沙運動會,以驗證古人記載的這一沙鳴奇觀。數百名學生一起蹲坐下滑,沙浪滾滾,順流而下,在場的觀眾聽到了轟鳴之聲。據測聲儀器結果顯示,滑沙鳴響之聲最高為67分貝。從而驗證了鳴沙山這一千古奇觀名不虛傳。鳴沙山的神奇,不僅在于它的鳴響,更神的是千百年來無數人攀登,按理早該夷為平地了,但鳴沙山依然巍然屹立。它的沙?蓱{借風力,自己回到山頂,恢復原來的形狀。如今登頂俯瞰,沙丘林立,清泉蕩漾,向下滑行,沙粒隨人體下墜,鳴聲不絕于耳。舊《敦煌縣志》稱其為“沙嶺晴鳴”列為敦煌八景之一。 →回復
→回復
→回復
→回復
→回復
當我們來到鳴沙山風景區,高峻挺拔的沙丘果然一面和緩一面陡峭,夕陽下滿目沙山,人在沙的世界里顯得渺小而無助,徒生一種寂然蒼涼的感覺。當有人慫恿要登上沙山體驗自陡峭的沙峰上滑落,眾人紛紛響應。 要滑沙首先要登上沙峰,這是個傾角在六十度左右的陡坡,從山腳向上望去,沙山頂上的滑沙人只有一個黑點大小,木制的登沙梯如登天梯一直向上沿伸,真有點無盡頭的感覺。起初還能直立攀登,后來坡勢漸陡,有人干脆嘴里叨著帽子,雙手著地,開始真正意義上的“爬”山了。爬臨滑沙處,工作人員給竹制的沙橇上蠟,據說滑沙的速度就取決于上蠟的多少。沙橇只是一個竹制的平板,沒有控制方向和速度的工具,工作人員告知只要抓緊沙橇就沒有危險?吹絼e人坐上沙橇輕松下滑,似乎沒有什么可怕的?梢坏┳约鹤仙城粮┮晭装倜锥盖偷纳撤,心里著實有點發毛。坐好后有人在背后輕輕一推,沙橇開始慢慢下滑,開始沙面平坦速度也不快,還能有心看看周圍聽聽沙鳴。沙橇越滑越快,在漸漸不平坦的沙面上顛簸起伏,而且斜向下滑,人對沙橇無法控制,只能緊抓沙橇,盡量不被拋出,任其在沙坡上跳躍。耳邊是呼呼的風聲和沙鳴,沙子濺得滿身滿面,失去控制的感覺讓自己有點擔心。好在逐漸平緩的沙坡讓沙橇放慢速度,讓你體會刺激之后又可以放松心情,得意地向沙山腳下滑去。 滑沙結束,就有駱駝隊在等著游人騎駱駝到沙漠中體會“晚霞、大漠駝鈴”的浪漫。高大的駱駝曲膝跪在地上,爬上后坐在駝峰間,駱駝站起讓我們在離地兩米多的高處欣賞傍晚的沙漠。六匹駱駝組成一支小小的駝隊,在兩個小牧民的牽引下,灑下一路清脆的駝鈴,在晚霞的余輝中沿著沙坡走向沙漠深處。 駱駝隊經過沙山環繞的月牙泉。月牙泉又稱“藥泉”,據傳因其中生長的七星草和鐵背魚能治各種疑難病癥而得名。月牙泉在沙的海洋中與流沙僅有數十米間隔,自古以來,遇強風而不為沙所淹沒,實為奇跡。這里是歷朝歷代儒、佛、道教爭相釋義的地方,泉南邊有娘娘殿、龍王宮、菩薩殿、藥王洞、經堂、雷神臺、玉泉閣等。沙漠中的一汪泉水,加上泉邊古剎神廟,樓臺映月,景致優雅。只可惜,由于人為過量開采地下水,湖面正在逐漸縮小。 →回復
→回復 共有 10 條評論,點這里查看所有評論(VIP會員功能)
|
|